新高考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选择题汇编(一)

栏目分类新高考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选择题汇编(一)

你的位置:无插件直播腾讯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选择题汇编(一)

发布日期:2025-03-07 16:22    点击次数:125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学,指“儒释道”以外的其他学说、学派,涉及面广,对后世学说影响很大。

B.神宗,文中指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

C.移疾,古时官员以生病为由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归家休养,多为请求辞官的婉辞。

D.横渠先生,是对张载的尊称,古人有时以任职地、居住地等称其人来表示尊敬。

1A(异学,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学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封,北宋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时与东京洛阳相对,故又称西京。

B.幕府,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指将帅办公之所,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C.起复,指官员遭父母丧时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指期满出而任职。

D.雩祀,古代祈雨的祭祀;舞雩与之相关,是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2A(“东京”“西京”应互换位置,洛阳在北宋时为西京,开封为东京,因开封在洛阳东边之故。)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文言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唐尧之臣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管四方,故称四岳。

B.主稷:稷,一种谷物,百谷之长。主稷,文中是说弃是谷神,受时人信仰供奉;历代王朝祭祀稷神以祈丰收。

C摄政: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君主年幼不能亲自执政或其他原因不能临朝时,由他人代行君主权力。

D.大理:掌司法及刑讼的官。秦时称廷尉,汉景帝中更名大理,其后二称同行。唐后各代均承前制设大理寺。

3B(“弃是谷神”错,文中“主稷”意为“掌管农业”或“做农官”。)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头,古时用来指以青巾裹头的军队,又指头发花白的老人,也用来代指奴仆,本文取第三种意思。

B.缗,原指穿铜钱的绳子,一缗钱即一串钱,俗称一贯、一吊,古时一缗钱一般是一千文。

C.丁卯,干支纪年法,丁居天干第四位,卯居地支第四位,按照推算,文中丁卯年应当是“南归罗浮”后四年。

D.羊跽乳,跽即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小羊羔跪着吃奶,旧时多用来隐喻子女对父母知感恩、明孝道。

4C.(“此处丁卯年应当是'南归罗浮’后四年”错误,应该是“南归罗浮”的第二年。)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本指堂屋后面正中的那个房间,后指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室后堂,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B.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人。因其时体犹未壮且比较年少,故又称“弱冠”。

C.石,计算重量的单位,也可作为官俸的计量单位,如《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的“三百石”即指薪俸。

D.儒生,通晓儒家经书的人,后泛指读书人,如《柳敬亭传》中“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的“儒生”即为泛指。

5A (本指与后指的内容互换;前室后堂应为前堂后室。室为古代宫室中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为堂后的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由于室在堂后,要入室必须先登堂,所谓“登堂入室”。)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本指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三府:汉代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之为“三府”,后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党锢:文中指东汉灵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皇帝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

D.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6C【解析】“反对皇帝专权”有误,应为“反对宦官专权”。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7C(A 项考查的是古代官职。大行,即大行令,古代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由此可知,大行令是主管外事、蕃务的官名,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选文中,马邑县豪强聂壹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建议攻打匈奴,浑邪王派使者后经由大行令李息向汉朝传递投降意愿,由此,也可推知大行一职主管外事蕃务,负责接待使者宾客等事务。

B 项考查的是外交政策。和亲,指汉族封建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选文中马邑县豪强聂壹向汉武帝建议攻打匈奴的原因是汉武帝执政初期维持了和匈奴之间的政治联姻,与匈奴友好往来,匈奴因此亲近信任边地百姓。

C 项考查的是帝王称号。谥号是指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去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庙号是指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特立为某祖、某宗的名号。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如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曹魏高皇帝曹腾等。选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可知选文中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且古代史书称呼皇帝有比较统一的成例,唐朝前称谥号,唐朝开始称庙号。所以此项解说有误。

D 项考查的是民族称谓。先秦时代,中原地区的王朝将与华夏四邻的民族称为“蛮戎夷狄”,泛称我国东方各族为“夷”,南方各族为“蛮”,西方各族为“戎”,北方各族为“狄”。“夷狄”后也用以泛指除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华夏族、汉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居四方之中。选文中汲黯劝谏汉武帝时,将“夷狄”与“中国”对举,告诫汉武帝不要用国家疲敝来服侍外族人。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掌管营造工程,为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工部尚书。

B.沟垒,战时的防御设施,指战壕与堡垒;浚沟垒,指深挖壕沟、高筑堡垒。

C.结婚,文中指男与女结为夫妻,成婚的晚上,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又名“结发”。

D.赠,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功绩对其先人或本人追封爵位官职。

8C( “男与女结为夫妻”错,文中指结为儿女亲家。另古代“成婚”又称“结发”。)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也可以包括在太学,即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B.“乡试”因其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第一名称为“解元”。

C.“进士及第”是赐给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录取的一甲三个人的称号,这三人经过三年的学习就可被授予官职。

D.“疏”是一种议论文体,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文章,即上给皇帝的奏章,也称“奏疏”或“奏议”。

9C(录取的一甲三个人,不需要经过年的学习就可被授予官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始建于秦汉。上苑亦是汉武帝射猎游乐之地。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基本科目之一。

C.关内,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地区的通称,与“关外”相对。

D.赠,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10D(古代有封赠之制,存者称封,死者称赠。赠是赐死者以爵位或荣誉称号。选项中“在世”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有三个义项:出身;成名发迹;被从家中征召出来做官。文中是第三义。

B.《汉书》,中国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作者是东汉班固。

C.右军,即东晋王羲之,因担任过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D.三礼,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对我国历代礼制的影响很深远。

11B (错在“第二部”,是第一部。)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为崩。

图片

B. 庚申,与上文“己未”均为干支纪年法。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

图片

C.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图片

D. 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

图片

12D.(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图片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图片

B.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yì)”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图片

C.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

图片

D.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因文字过于简质,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诠释之作被称为“传”。

13A.(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错误。一个皇帝不是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前皇帝常常改元。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表示天气寒冷到了极致的节气。

图片

B. 秀才原指优异之才,也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指考入府、县学的人。

图片

C. 藩是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文中“居藩”指简文帝司马昱在藩期间。

图片

D. 孤、寡、不谷都是古代君主自谦之称,“不谷”最初是周文王的自称,后为泛称。

图片

图片

14B.( “文中指考如府、县学的人”错,明清时期的府、县学的生员叫“秀才”,根据文中“举秀才,征佐著作郎,并不就”可知,此处应是推举为优异之才。)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

图片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图片

B. 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百姓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民

图片

C. 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阊,“巷”,里弄,后来用“阊巷”泛指乡里民间。

图片

D.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图片

15B.(“养育百姓之资”“用官俸养民”错误,禄养,古人认为官俸本为养亲之资,“禄养”即为以官俸养亲。

图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皇,或指天帝,或指太古的帝皇,或指天子的父亲太上皇。文中指太上皇。

图片

B. 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后泛指全国各地。

图片

C.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图片

   

D. 中宫,或指皇后居住之处,因以借指皇后,或指宫中。文中指的是后者。

16D.(“文中指的是后者”错误。文中的“中宫”指的是前者,借指皇后。)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兄,指堂兄,是父系亲属之一,又可细分为嫡堂兄弟和同堂兄弟两种。

B. 《小学》,宋代朱熹所撰写的宣传孔孟之道的著作,与传统“小学”不同。

C. 台谏,是监察百官的台官与劝谏天子过失的谏官的合称,宋时台谏合一。

D. 白衣,古代可指丧服,也可指称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本文中指丧服。

17D.(“本文中指丧服”是错误的。文中指的是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

图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B.榷酤,汉以后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文中意指前者。

C.卒,死。《礼记》中对死的称谓等级有崩、薨、卒、不禄、死等,其中,“卒”指士大夫之死。唐代之后“卒”泛指死。

D.论,评论。一般指史传文后面的评论性文字,主要是传记作者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格的评价和总结。

18.D(“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格的总结”错,应是“功过是非的评论”)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宋太祖接受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

B.二典,是《尚书》中《尧典》、《舜典》的合称。典是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

C.刑部,隋以后官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刑罚等。

D.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19.C(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的是兵部)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

B. 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辟、拜、察、荐、授、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

C.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

D. 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带褒贬性质的称号。

20.B (“领”是兼任的意思,不是授予官职。)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封地、采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俸禄的封地。旧时也做县的别称。

B.版:古代用以表示所筑土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

C.御:会意字,左“行”中“绳”右“人”,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驭车马。

D.骖乘:指陪乘的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右,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左担任警卫。

21.D(应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右担任警卫”。)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22.D (“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说法错误,檄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征召、声讨和晓喻的文书。)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文中“梁武帝”“隋炀帝”则分别是萧衍、杨广的尊号。

B.“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C.唐虞,是唐尧、虞舜的并称。尧帝,因年轻时曾被封为唐侯,所以称为唐尧;舜帝,国号叫有虞,所以称为虞舜。    

D.仆射,古代官职名。始于秦,汉代后职权渐重,属尚书省。至唐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南宋后废除。

23A.(梁武帝、隋炀帝是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庙号写在神主木牌上。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例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例如唐太宗,还有皇太极被称为清太宗。当然,也有称呼为“世祖”的,例如元世祖忽必烈。)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

B.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

D.百蛮,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句中指需安抚的各少数民族。

24.D(百蛮,古代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知度》载,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中原,是指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蛮夷。)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在本文中指年号,不指地名。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时始建。

B.尚书,该句中指官名,为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长官,副职为侍郎。

C.服阕,指守丧期满脱除丧服,又称服竟、服除。服,指丧礼规定应穿戴的丧服。

D.致仕,指交还官职,亦即辞官之意。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与它的意义相同。

25B(“尚书,该句中指官名”错误。根据语境,“尚书”应指尚书省,不指官名。“尚书左丞”才是官名,是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隋、唐时秩正四品。)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6B( “出”是指京官外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

2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27C(“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

2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28D(D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    

2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29D(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B项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C项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故选D。)

3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30B(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

3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31C(“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

3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32B(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C项,“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二京”指长安和洛阳。D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范晔南朝宋。)

3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龄称谓: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33C(“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

34.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34B(“避司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3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B.旬假: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C.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35B(“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错误。应是“十天休息一天”。旬假,是唐、宋官员十日一休的惯例,这种假称“旬假”。)

3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陛下”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36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3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37C(“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3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38D(“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说法错误,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

39.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39C( “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4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40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4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陆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41B(“刺史……官阶高于郡守”错误,刺史的官阶应该低于郡守。)

4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42B( “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

43.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43A 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是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弱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4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45.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5C(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46A( “匈奴君主被称'赞普’”错误,赞普,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匈奴君主被称“单于”。)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开端。

B.“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中国古代帝王用年号纪年,为了避免混乱,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是其谥号。曾主持编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D.“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或兼任官职意思的词语,还有“假”“兼”“领”等。

47B(“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普通”就是梁武帝的第二个年号。)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的机构。

B.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屯田,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48A(“监察各级官员”错误,“监察各级官员”为御史(府)台的职责。)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量移,多指因罪贬谪到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俸禄,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49D(“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错误,应为“相当现在的大学校长”。)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实际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50A( “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改为“户籍”。)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

51A(“在京城贡院举行”错误,应为“在省城贡院举行”)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52B(“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错误,删除“将相”,是记录帝王的言行的。)

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53D(“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师,本指周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都”意思是“总揽”。

54B(与之相对的是“外朝”,“东朝”多指太子办公的地方。)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55C (“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错误,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官名。)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56A(“辅佐天子的大臣”错误,太子太傅,辅导太子,而非“天子”。)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57C(“主管科举等事务”错误,“科举”归礼部。)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58C(“避刘庄的讳”错误,应为“避刘秀的讳”)

59.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

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竖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59D【解析】A项,“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错误,“束发”指男子十五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应“豆蔻”在前,“束发”在后。B项,“官职被贬用词:……除、……乞骸骨”错误,“除”是授予官职,“乞骸骨”是告老还乡。C项,“对人的尊称或敬称……竖子”错误,“竖子”,小子(含轻蔑意)。故选D。

6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是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笏板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以记录君命、旨意或上奏的话的工具,以防止遗忘。

C.“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逃避黑暗政治、远离世俗生活的七位文士,有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大多饮酒排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60D( “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错误。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6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B.合从:“从”通“纵”,与六国“连横”之策相对,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61B(B项,合从:从通“纵”,与秦国“连横”之策相对,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6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62A(“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错误。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

6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B.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皇帝做太子时。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D.拾遗:唐代武则天时设置,职权为对皇帝进行规劝并举荐人员。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

63D(“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错误。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6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部分大都是民间歌谣,“雅”部分是宫廷乐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64A( “……'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说法错误,该句中“公从之”中的“公”不是爵位名称,是对男子的尊称。)

6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65B【解析】A项,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C项,禅位是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D项,“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故选B。

6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B.古代床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

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D.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66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错误,翰林院不是中央机关)

6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67B(“'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错误,“顷襄王怒而迁之”里的“迁”意思是“流放,放逐”,不是表示官职调动。)

68.下面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

B.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

C.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D.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68D( “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错误, 应该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6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69B(古代“五礼”是指: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7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70D(“'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错误,“转”应该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71C【解析】A项,“《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错误,“《五经》”应为“《诗》《书》《礼》《易》《春秋》”。

72.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72A(“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

7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73C(“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错误,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7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74A(“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错误,“吏部”应为“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科举是礼部掌管的。)

7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5C(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7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员。窃:私下里。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B.祖: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

76A【解析】A 项“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错, “窃”是一个谦辞。

7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作参乘,“乘”是两匹马拉的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伤感悲凉。

D.古时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77B【解析】B项,“左边”和“两匹马”解释错误,参乘应该是站在车的右边担任卫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故选B。

78.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时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略有变化。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循环往复,易造成混乱,古人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如《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一郎就是以行第称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    

D.“杀青”指写定著作,完成作品。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和便于书写,先把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

78C【解析】C项,“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说法错误,“韩昌黎”是以郡望称人。

7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本指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祖”本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它还有“童仆”的意思。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喜悦;羽,声调激愤。

D.“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79C【解析】C 项,“喜悦”解说错误,应该是“悲凉”。故选C。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80A(错在“除、黜”是表罢免官职”。“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的意思。)

81.下列选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足下”也是谦称。

81B【解析】选项C,“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理解有误。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诸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选项D,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故答案选B。

8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82B(“'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不正确,应是“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除”,指封官授职。)

8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83B( “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说法错误,应该是“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84.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84C( “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不正确,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8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85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史记》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86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8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87B(“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错误,吏部负责管理官吏任免与考核等,“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应由礼部主管。)

8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88B(A项,“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错误,“由低到高”应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项“迁”表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陟”表示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D项“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字”,又叫“表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选项中“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

89.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B.“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

C.“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D.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89B(“祖”是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语境为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90.下列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讲究“座次”安排。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一般的战车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帅车是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一般车辆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乘:一人一马为一乘。

D.妇女无所幸中,“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90C( “乘:一人一马为一乘”错误,古时一车四马谓乘。)

91.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B.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91D( “'箕踞’……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说法错误,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9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 “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92C【解析】C项,“转”是职务调动,不是任职授官。故选C。

9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晋侯、秦伯围郑(侯与伯都是爵位名称,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

C.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

93B(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94.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的君主。

94C(“迁,一般指降职”不正确,“迁”一般指升职; “致仕” 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9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95D( “御史”的解释错误,“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战国时的,此时的“御史”是史官。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

9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B.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C.“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非指汉代皇帝,而指唐玄宗,这是唐诗中的以汉代唐现象。如杜甫《兵车行》中“武皇开边意未已”。

D.庙号是君王死后建筑专属的宗庙祭祀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96D(“唯一”错,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9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封国的国君的统称。后成为地方大员的敬称。

B.太常,官职称谓,后称太常卿,主要掌管国家祭祀、礼仪。

C.乙巳,古代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

D.帝乡,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    

97D(“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不正确,“帝乡”,仙乡,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并不指京城。)

98.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98C(“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最年长的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9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公”“阁下”“卿”“足下”等。

B.周代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D.大夫,官职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99C(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10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

D.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

100C( “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说法错误,只有首席内阁大学士才可以被称为首辅。)

10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红楼梦》中宁国府正门匾额上“敕造宁国府”的字样,即表示该府是由皇帝下令建造的。

D.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在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往往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评定功劳时,萧何为第一。

101B( “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说法错误,应是“一般由皇帝发起”。)

10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02C(“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误,应是“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03.下列文化知识有误的一组是(   )

A.翼轸,指的是翼宿轸宿,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簪笏,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D.旬休,唐朝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103C(“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

104.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东宫”指代太子,后也可指代皇后。

C.“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指善待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104B(禁中,“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10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则是从氏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B.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C.帝崩,对古代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这种说法从周代开始。

D.宗庙,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105 A(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106.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106D【解析】D项错在“兼:开始任官职”。“兼”正确解释是“兼职,兼任,同时担任”的意思。

10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陆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视事”指治事,任职;“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D.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107D【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说的是长史,秦时丞相属官,两汉将军属官。】

10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陈情表》中“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108A(“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说法错误,应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10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109A(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

11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的称呼是源于周朝分封的爵位,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所以叫晋侯、秦伯。

B.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C.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110B(股指的就是大腿。)

1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111A(“陛下”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有误。臣子面对太子的时候称“殿下”。)

11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

112C( “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说法错误,应该是: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113.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113D(A项,“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说法错误,应该是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B项,“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说法错误,应该是自下而上选拨官吏的制度。C项,“对会试录取的举人”说法错误,应该是:会试录取的贡士。)

114.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唱,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的称颂、悼念等。    

114B【解析】B项,“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说法错误,朋友之间用相互酬答唱和只有诗词,没有散文。故选B。

1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考中进士才有当官进爵的资格。

C.“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隋代始置,六部之一。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D.“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115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会试及第者称“贡士”。并且中了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

1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116B【解析】A项,“除”,任命官职。C项,左迁是贬官。D项,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117.下列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

117D(古代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升级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叫“右迁”“迁除”“迁升”等,降级叫“左迁”“迁削”“迁谪”,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

1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18B【解析】B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119.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119B(服丧一年应为“期服”。)

1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取字,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李白为李太白。

D.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8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120C(说的过于笼统,应该是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及笄为成年。)

12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丙寅三月之望”中的“望”是农历十五。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是介于地名、人名之间的语助词

D.“楚左尹项伯者”中的“左尹”是楚国的官名,令尹的辅佐。

121B( “'籍’是项羽的字”不正确。项羽,名籍,字羽。“籍”是项羽的名。)

122.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

A.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青衫,青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22D(A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不正确,应为“张贴时, 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B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不正确,应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C项,“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不正确。“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123.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D.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23D(人定,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与二更、二鼓、乙夜相对应。“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12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 “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继位”之意。

B.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C.季父:叔父。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124A(“龙驭”是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1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

B.太祖:与文中大统称呼一样叫做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公:古代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谥: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

125B(大统不是庙号,是年号。)

12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属于省级考试,由天子钦派各省主考官,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    

B.“御史”,在秦以前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

D.“畿内”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常见的词语还有“畿辅”“畿辇”“京畿”等,都是此意。

126A(“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错误,乡试是在秋天举行的,又被称为“秋闱”。在春天举行而被称为“春闱”的是会试。)

12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指年幼丧父。

B.“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田赋”是指按土地多少对拥有土地的人征收的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D.“僭”,古代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127A(“孤”既有年幼丧父的意思,也有父母双亡的意思。)

12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勋阀”,指功臣门第,即古代社会为朝廷建立过功勋的家族。

B.“国公”,一种爵位,隋朝设置,位次于王而高于郡公,沿用至明朝,清朝仅有宗室及藩部封镇国公、辅国公。

C.“盐引”,明清时由工部印发的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是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D.“驰驿”,指旧时官员入朝觐见皇帝或奉差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按驿供给其役夫与马匹粮食。

128C( “由工部印发”错误,盐引由户部印发,户部是我国古代掌管户籍、财政等事宜的官署。)

12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占对”,指不用打草稿,随口应答、应对皇帝的提问。

B.“檄”,即檄文,古代朝廷或民间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C.“巡抚”,职官名,明初设,负责巡视地方,清代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等。

D.“部曲”,指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也可泛指军队。

129B(檄文在古代是一种官方文书,不是民间文书。)

13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B.“进士”,意为可以进受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C.“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副部长。

D.“权”,指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领、署等。

130D(“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领”是兼任较低职务的意思。“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13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晦的前一天。

B.“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丧葬之事为凶礼,以军旅之事为军礼,以宾客之事为宾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

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泛指国家重臣。

131.A“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是朔的前一天。

13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遗补阙”指匡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弥补别人疏漏之处,唐代始置为官职,同掌讽谏,荐举人才。    

B.“行在”为“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居住的皇宫,也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B.“请祠”指自请充任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朝廷常命其任祠禄官,不理政事而领俸禄。

D.“绍兴”是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己未”属于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和干支连用的纪年法古代很普遍。

132B“指皇帝居住的皇宫”错,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13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会起的(一说:三个月后由父亲所取),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释褐”,旧制,新进士要在太学行释褐礼,即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后用来指初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C.“中禁”即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有时候也指皇帝。

D. 殿下: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133D(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对皇帝的敬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王子、公主等的敬称。不能称丞相为“殿下”。)

13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行政机构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是部的最高长官。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帝王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户籍管理、土地测量以及赋税、钱粮等财政事宜。

D.“节”,即“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134C工部掌管全国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宜。

13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禄山之乱”,指的是唐天宝年间,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起兵叛唐。

B.“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

C.“贞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一时期,唐朝极大发展,一度出现盛世景象,被称“贞观之治”。

D.《旧唐书》原名《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共200卷,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135C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初期出现的盛世景象。

13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如: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

B.“翰林院”,始设立于唐朝,到明朝时,成为专门考核、提拔、任免官吏的机构。

C.“宦者”,即宦官,也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始全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充任。

D.“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136B到明朝时,翰林院是专门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的机构。

13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论语》是一本以记录孔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C.《老子》又名《道德经》,与《易经》和《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三部思想巨著。

D.“木连理”指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古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也比喻恩爱的夫妻。

137B是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13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圹”指墓穴,泛指坟墓。圹志就是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C. 前尹: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138C(尹,最早属于郡一级但级别高于郡的地方行政区划,也用来称呼该地高级地方官。只有国都所在的地方才能称尹,别的地方都没资格。比如汉代,长安所在地京兆地区称京兆尹,长官也叫京兆尹,后来东汉定都洛阳,洛阳所在河南郡改称河南尹,长官也称河南尹。其他郡长官只能称太守。)

13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39C“除”,任命官职。

14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 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宫。

D.“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140B应为“顿首是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14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有一种意思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41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4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务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日、时。

142C“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

14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D.“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143D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44.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及排列顺序正确的项是(   )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144A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节日的认知。

14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侯” ,爵位的一种,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门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145D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14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146D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

147.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古时以“泰山”喻父亲,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传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同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147A以“泰山”喻“岳父”

14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例如东林书院、岳麓书院,成为官府所办、私人所创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

B.“公车”,是汉代的官署名称,因为汉朝曾使用公家的车马接送应举的人,所以以后就用这个词来指代入京应试的举人。

C.“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地区,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科举”肇端于明代,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打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桎梏。

148D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

14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古代的三公之一,又指“东公三师”之一,例如写作《过秦论》的贾谊因为担任过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因此,被称为“太傅”。

B.“春闱”,指的是“会试”。明清两朝,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可参与,中第一名者被称为“会元”。

C.古人的“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古人在幼年的时候就取“字”,例如李贺字长吉、韩愈字退之。对于平辈或者尊辈称字是出于敬重。

D.“败北”,指的是军队打败仗时,背向敌人逃跑。

149C古人幼时取名,弱冠时取字。

15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指的是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秦国的旧地所在,例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此地。

B.“箕踞”,指的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种姿势表示对对方的敬意。

C.“锱铢”,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表示极小的数量。后来用“锱铢必较”来形容人的气量狭小。

D.“沛公”,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由于他在沛县起兵,所以人们以地名称其为“沛公”。

150B是一种对对方傲慢轻视的姿态。

15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试”,是童生试,是明清两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B.“学士”在古代是一种学位的称号,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顾问、秘书,参与机要。

C.“史皇”指的是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D.“牺牲”,古代祭祀的时候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被称为“牺”,体全的被称为“牲”。

151B不是学位,而是官职。

15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地区,例如《鸿门宴》中言:“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就是这里。

B.“号”,又叫表号、别号,一般是自己取的,以彰显某种志向,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期颐”,一般而言指的是八九十岁。

D.“箜篌”,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分为竖式与卧式两种。其弦数会因为乐器的大小而有差异。

152C指的是一百岁。

15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指的是《霓裳羽衣曲》,相传这个曲目由唐玄宗李隆基所创制。

B.“臣”,起初指的是男性的奴仆,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与百姓的统称。

C.“襄国县公”,为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

D.古代的很多地方都是有别称的,例如南京又被称为石头城、建康、京口、金陵等。

153D“京口”指的是“镇江”。

15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的是天地四方。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其中的“六合”就是此意。

B.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一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名称,例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如果依照时间顺序,“人定”在“黄昏”之前。

C.“辟”,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D.“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了社祭活动。社祭年分为春秋两次举行,具体时间是立春后、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154B“黄昏”在“人定”之前。

15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帝、后之死被称为“崩”,诸侯之死被称为“薨”,士大夫之死被称为“卒”。

B.“襁褓”原意是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用的被子,现在用来指代婴儿。

C.“驸马”是我国古代皇帝及皇亲国戚的女婿的称呼,又可称为帝婿、主婿、国婿等。

D.“陵寝”是帝王及后妃的坟墓、墓地的宫殿建筑,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帝王生前的功过和世系来命名的。

155C“驸马”只是皇帝对女婿的称呼。

15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B.“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了守护父母或者是师长坟墓所建的屋舍。

C.“嫡子”,指的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有的时候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D.“郎中”,战国时期指的是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156D郎中,在战国时代指的是宫廷侍卫。

15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酉”,为十二属相之一,猴;是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下午的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

B.“太师”,官名,西周时始置,辅佐君主的大臣,后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C.“校书郎”,东汉时始置,主管校勘典籍,这个官职在明代以后就不设置了。

D.“胡吹”,不仅指的是古代的器乐合奏曲,同时也是指《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有时也指演奏乐曲的乐队。

157A酉,是属相鸡。    

15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马”,官名,在西汉时期这个官名常常授予掌权的外戚,多与车骑将军、大将军以及骠骑将军等联称。

B.“府库”在古代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地方。一般来说,贮藏兵甲的地方为“府”,贮藏财货的建筑为“库”。

C.“中岳”指的是五岳之一的嵩山,这座名山现在位于河南登封市北。

D.“媵”,指的是古代嫁女的时候随嫁或者陪嫁的亼。例如杜牧《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158B贮藏财货的建筑被称为府,贮藏兵甲的地方为库。

15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盖”指的是星座名,一共是十六星,在五帝座上,现在属于仙后座。古代迷信认为,人的命中如果有了华盖星,就会有好运气。

B.“道”,唐朝时的监察区,相当于汉朝的“州”。在唐朝的时候,全国被分为十道,后来又被分为十五道。

C.“惠存”,是一种敬辞,其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书籍等所题的上款。

D.“弃城走”中的“走”是逃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走”在古代常常使用“行”来表示,现代的“散步”在古代用“步”。

159A运交“华盖”,是坏运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